Search This Blog

Thursday, July 10, 2008

簡筆

陳雲

自小在農牧工會看《人民畫報》等大陸書刊,幾乎是同時學會兩種字體,初中的時候在土共資助的元朗書店買內地的武術書籍,用五角錢港幣買了書店櫃台擺放的《簡化字總表檢字》,認識了簡體字的簡化方法及例外。當時在學校和港台書報讀正體字,在大陸書刊讀簡體字,香港坊間有俗體字和減筆字,古籍有古體字和異體字,見一個認一個,只覺得有趣,無礙學習。舊日香港各式文字並行,是不經意的文化民主。



豐富多姿的舊時文字


舊日無電腦打字,鉛字排版昂貴,商業用字多是手寫張貼,社團的印刷品多是手寫油印,俗體字在舊日街招告示、傳單小冊、戲院畫板及茶樓酒肆,處處可見,今日僅存於舊時歌譜及粵語長片字幕矣。點字寫作点,飛字寫作,年字寫作,藥簡化為葯,戀簡化為恋,褲簡化為衭,俗體字一般省筆,然而為了辨義,也有增筆之處,如在「人」字的橫捺之上多加兩點,以辨別「入」字。與學校講課的刻印書籍教材不同,俗體字來自各式的手寫本,並無範本,是自成一體的民間文字傳承,然則如今都被普及的學校教育及便宜的電腦打字淘洗去了。正體字在港台仍有傳承,仍有人堅持其文字正道,然而俗體字之消逝,如很多方言的消逝一樣,無人注意,無人憐惜。



兒時學校視簡體字為共黨字,俗體字為坊間流俗,前者視作政治禁忌,嚴禁使用,後者如有減筆成分,如葯、点等字,寫之無礙。公開考試禁寫簡體字之令,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之後放寬,考試當局並無解釋,然而想必與中英簽署聯合聲明,奠定香港回歸有關矣。



法定簡體,其弊有三


正體字有典範的楷書刻印標準,簡筆字與俗體字的地位一樣,只屬於異體字。大陸頒布簡體字為法定用字之際,廢棄正體字之名,改稱「繁體字」。繁體之名帶有貶義,誣陷傳統文化為繁複、繁雜、繁瑣。即使不稱正體,也應稱為原體或舊體。



漢字應以類似往日翰林院的穩當機構(今日可稱「國家語文委員會」),定期訂正,商議執行,而不是一批頒布了事。中共法定簡體字之最大流弊,是違反漢字約定俗成的漫長成文過程,改以體系性質,急速大批造字,且以共產國家的權威強令執行。一批過的文字簡化,令造字原則受到某些學者的成見所限(在中共是一群不學無術之徒),顧慮不周。中共建政初期,銳意鏟除舊文化,從不考慮日後會有傳統文化復興之事。如簡體的「后宮」,是皇后的正宮還是皇帝的後宮,當年就不加顧慮,反正封建舊物一掃而光了。將「願」簡化為「愿」之時,也不會預計今日內地人竟然重新讀起《論語》來,讀到「鄉愿」這個詞(愿是謹厚之意,與願不同義)。某些生僻字,日後變成常用之後,便來不及簡化,如中共辱罵西方「政治挑釁」的釁字。



其二,中文之詞組並無分隔,端賴文意辨義,是故歷代添文造字,演化字義,增強文字傳意的準繩。中共以簡化字取代歷代的新造字之後,難以預計日後中文的構詞組合。如廢棄了「製」字,生物化學興起之後,用簡體字寫「制氧」,不看前文後理,誰知是抑制氧氣還是製造氧氣?實驗室從內地買來一個細菌培植箱,環境控制鍵板上有一個「制氧」的鍵,香港的技術員敢貿然按掣嗎?特別是第二批簡化字(一九七七年頒布的「二簡字」,後廢除),混淆更多。如新詞「午後」與「舞后」流行之後,簡體字「午后」是午後還是舞后?正體字的「午後請舞后喝茶」,很是清楚,換了簡體就麻煩了。即使五十年代頒布的第一批簡體字,在「船隻進入運河」與「船只進入運河」之間,簡體也是無從分辨,若要辨義,惟有增詞另述。至於大陸的色慾笑話,女子向男友傳短訊「來我家吧,我下面給你吃」,文意曖昧。



其三,是簡化的文字學義理不一致,悖理之處甚多。在聲符簡化方面,由於中共簡體字與普通話同時強令推行,有消滅方言之策,故此簡化時只以北音為主,歧視其他方言:如艦之簡化為舰,釀之簡化為酿,竊之簡化為窃,都是以北音為主。正體字「艦」、「釀」和「竊」的聲符,在粵語和北方官話都是同樣讀得出來的。「鬱」字簡化為「郁」,也是遷就北音。廣東原有的簡化字,如衭字,由於不通北音,就無採用,褲只是簡化為裤,省不了多少筆畫。



省字增文,枉作小人


為了加速政治宣傳,中共以簡體字「掃盲」(掃除文盲的簡稱,文明社會叫「識字教育」)。以文字學義理而言,簡化字復用古體字,以「同音通假」的方法淘汰歷代的新造同音字,是違反文明演化之理。常用字之通假(如麵、髮、鬆等),混淆尤甚。通假字是異字同寫,化詞為音,如干(干幹榦乾)、斗(斗鬥)、后(后後)、面(麵面)、谷(谷穀)、发(發髮),余(余餘)、咸(咸鹹)、复(複覆復)、松(忪鬆)、吊(吊弔)、念(念唸)、挽(挽輓)、沖(沖衝)、郁(郁鬱)、历(歷曆)、庄(裝莊)、获(獲穫)、纤(纖縴)、御(御禦)、折(折摺)、范(范範)、钟(鐘鍾)等。原本是望文生義,通假之後變了憑聲猜義,中文局部變成拼音字,意符變為音符,加上同時推行音調貧乏的北方普通話,同音字多,行文講話需要大量採用複合詞來辨義,致令內地人不論在口語或是文書,多是囉囉唆唆,正話曲說。文字簡化了,卻換來長篇累牘。



簡體字易寫難認,乃造字學之一大敗筆。很多簡化字由行草而來,書寫方便,印刷成書卻難以辨認。、鸟與马,风、凤與凡,气與乞,丰與主,无與天,驟眼看不出差異。邏輯虛詞如沒有與设有、沒法與设法、沒想與设想,一字看錯,全句讀錯。進入電腦打字時代,中文輸入法可減正體字書寫之困,而且字體筆畫愈多,輸入的編碼反而愈少,字形也鮮有重複,打正體字變得比打簡體字更快。假若當初是逐步整理字體,而不是一次頒令,便可以靜待印字技術演進,不至有枉作聰明之憾。猶如當年大陸如果容許自由經濟與國營企業及農業公社混合並存,不一次過強制推行共產主義,大陸也不會延誤國計民生三十多年。



傷殺語言心靈


簡體字之大患,是傷殺國人的語言心理意識。簡化字禍及造字理念,內地人也慨嘆文字簡化之後,「親不見,愛無心,廠空空,產不生」。簡化字形妨礙象形字的規律,打擊國人對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字系統的文化自信,加速中國文字的符碼化,這恰好是配合早年中共要將漢字拉丁化、完全脫離傳統文化的計謀。古人即使造新字,也顧及象形,如白雲的「云」字借用作說話的「云」之後,就另造「雲」字。甲骨文及金文的古體「」字略有浮雲舒卷之形,楷書乃有雨字以象形。今大陸簡化成楷體的「云」字,以為是恢復古字,實則是食古不化,書體不同,由古體轉為楷體,就失了象形之義了。至於與說話的「云」字混淆,就懶得理會了,當年怎料到今日大陸竟然時興子曰詩云的古書,學界明星在電視開講國學?



其次,是文字美學與書法修養,正體字乃由楷書法帖而來,空間線條勻稱,寫之讀之,心正氣平,有駕馭複雜事態之耐性,使人做事恰如其分。如手書正體的「鹽」與「鬱」,無疑是難,但寫之各部呼應,令人做事顧慮周到,留有餘地。中共推行簡體字,是要斬斷正體字傳遞的人文美學,方便鼓吹言文鄙俚、行動粗暴、不留餘地的政治鬥爭。今日大陸很多人言談喧嘩,行動魯莽,不識大體,也略可歸咎於簡體字以醜為美之積弊焉。



香港文字學系列.八

1 comment:

jjkendy said...

所言甚是
中共所謂的簡體字和歷代的留下來的俗體字很多是不相同的
過去的俗體字都是歷經無數的選擇淘汰而留存下來
中共所倡的簡體字意在消滅漢字進而消滅傳統文化
中文(正體)字從甲骨文經三千多年的五次大改革演變
中共從1956年正式推行其所稱簡體字大都是自創
造字原則就是"隨心所欲歡喜就好"於是全民造字蔚為風尚
唉...中共禍害中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