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 This Blog

Thursday, January 1, 2009

謝 竈

臘鼓頻催,戊子將盡。上周六為臘月初一,向廚房神上香獻酒,感觸良多。年初家人常染腸胃之疾,憶起廚房一角的灶神失祭,自從去歲未曾謝與迎,便荒廢祭禮,久未上香禱請,於是執香火祈求保佑合家飲和食德,平安大吉。祭祀之後,家人腸胃之疾少了,於是便每朝上香至今。有神位者,不可以失祭,所謂靈驗,也是人神之間各盡本分而已。
入門見竈

「竈」字今多作「灶」,君之英文翻譯為kitchen god,假若由英文返譯,則成「廚神」,新一代反而熟悉,不過廚神非神,而是大廚、名廚而已。香港人一般家居狹窄,工作如奴,疏遠庖廚者多,多在餐廳用膳,所謂「無飯夫妻」,只知人間有廚神,不知仙界有君矣。

即使演變至近代,爐依然是農戶家居之寶地。兒時的山村瓦舍,雙扇大門打開,入門右邊是灶台,左邊是澡房,灶台之後是舂米的石碓,過後是兒童的搖籃,再入便是臥室,臥室之上是閣樓,客家話叫「棚頂」,乃存放穀物之用,令有席地床鋪。灶台是燒水沖涼和燒菜煮飯之處,用乾蕨、松針、竹籜、禾稈或舊報紙之類的火種透火之後,點燃松柴、樟柴或雜樹,一室樹脂香氣,便開始夜炊。室內燭火昏暗,而內火光大明,香氣裊裊,之有神,自是真切。舊時鄉下人也喜歡將兒子名為灶財、灶旺、灶喜之類,也是寄望下一代福德深厚,飲食無憂。當然,鄉下人喜用的「灶」字是俗寫,有火又有土,微火溫土,五行相生也。

灶神雖然是廚房之神,在道教的神銜來頭不小,曰「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」,簡稱君、王、司命真君。商朝始奉神,秦漢之際列五祀之一,與門神、井神、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一同保護家宅平安。神之所以受人敬畏,除了掌管飲食之外,就是為玉皇上帝考察一家善惡,在年終向玉帝稟報,定其賞罰。晉人葛洪《抱樸子.微旨》云:「月晦之夜,神亦上天白人罪狀。大者奪紀。紀者,三百日也。小者奪算。算者,一百日也。」也就是說,平日月色晦暗之夜,神也上天稟報,罪重者減壽三百日,輕者減壽一百日。故謂之「司命」。

有權柄,便生賄賂。早在春秋時期,民間就流傳「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」的俗諺,即使說,與其拜祭討好屋中的土地神,不如拜祭討好屋中的灶神。此諺語記錄在《論語.八佾》篇。當然,孔子內存仁義,敬鬼神而遠之,夫子對此諺語不大贊同:「不然。獲罪於天,無可禱也!」即使說,做錯事得罪上天,向何處禱告也是無濟於事。
蒙正謝竈

謝有「官三、民四、蛋家五」的講法,官用臘月二十三,民用二十四,漁民用二十五。客家人用柚葉水清洗神位,或更換神像圖畫,上香獻酒之後,另加甜糕、麥芽糖之類祭祀,或獻以酒糟祈求神「口甜舌滑」,所謂「上天言好事,回宮降平安」,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向玉皇大帝說些好話,也有燒君衣的,內有甲馬、財帛之類,聊表敬意。宋人范成大《祭竈詩》云:「古傳臘月二十四,竈君朝天欲言事,雲車風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豬頭爛熟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圓。男兒酌獻女兒避,酹酒燒錢竈君喜。婢子鬥爭君莫聞,豬犬觸穢君莫嗔,送君醉飽登天門,杓長杓短勿複云,乞取利市歸來分。」可見謝演變至宋朝,頗有向神送禮行賄之感。

兒時電視台的《民間傳奇》及粵語電影,都有蒙正謝故事,謂宋朝宰相呂蒙正,幼時家貧,好學而不得志,在臘月二十四日,苦無祭品謝灶,家中只有清香一枝,口占一詩禱告:「一炷清香一縷煙,竈君今日上青天。玉皇若問人間事,為道文章不值錢!」懷才不遇,十分淒戚。兒時村中謂人貧窮,有「窮過蒙正」或「窮過范丹」之說,雖是譏笑貧窮,卻也寄託懷才不遇。
廚乃家運所在

民俗學家考證,神結合司命神與廚房神的兩種性格,乃源自文明崇拜及火神崇拜。君的來歷,有黃帝說及炎帝說,如《事物原會》稱:「黃帝作竈,死為竈神。」《淮南子.氾論篇》曰:「炎帝作火而死為竈。」黃帝是文明始祖,炎帝是火神。以五行論之,黃帝屬土,居於正中;炎帝屬火,居於南方。民間將俗寫為「灶」,也是遠古傳說的體現。古時民居生火炊飯之處,並非位於屋角的廚房,而是位於廳堂正中,即是在屋樑之下用石頭圍爐生火,架起鐵鍋煮食,一如現在雲南少數民族的「火塘」或「地」。火塘必須保持火種長明,禁忌多多,乃屋中威嚴不可侵犯之處。族人圍火而食,圍火而眠,祭禮也在火塘之前,自然視火為神。火也是冶煉及製陶的媒介,也是文明的象徵。

然而,先民在秦漢之後,有了製作爐和煙囪的技術,也有具體的神仙譜系,便在廳堂正中位置設立祖先神壇,另在屋角設爐廚房,君便有威嚴赫赫的祖神變為廚神,儘管保留若干司命的權力,不過卻被貶為在玉皇大帝之下的小官僚了。然而,語言上仍殘留以為家、以司命的套語,如說分家為另起爐竈、分竈、分火(分伙)、分煙等。詛咒人家滅絕,北方人說「你家的火滅了!」,客家人也有「死鑊冷」之咒,廣府話則有「倒竈」之說,馬經也保留「大熱倒竈」之術語。至於讚嘆人家「大鍋大竈」,即是家運興隆,人強馬壯。
賢人引退,燈火長明

家宅興隆,首重舉火造飯,圍爐而食。火也可闢邪,香港人許多家中常年不升火為炊,殊不吉利。故老相傳,入伙即是入火,遷入新居,必須升火飲食,即使勉強用電爐煮熱水作茶也是要做的。昨天獲電郵告知,《信報》創辦人辭別報社,結束看守職責。林氏伉儷為香港報壇延續中國文人辦報之命脈,維護自由寫作,為文壇司命多年,吾人無以言謝,如今退居頤養,猶如竈君由正廳遷入內堂,祈願二君多福多壽,《信報》燈火長明,大吉大利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