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 This Blog

Wednesday, November 12, 2008

向奧巴馬學習 - 王永平

第一位黑人(嚴格說是黑白混血兒)當選全世界最具權力的美國總統,不單創造歷史,還掀起全球熱潮,評論鋪天蓋地。恕我不甘寂寞,寫一篇對香港從政者有點幫助而一般讀者也感興趣的消閒文章。
先從我們的特首迅速致函祝賀奧巴馬當選說起。有論者認為香港特首致函國家候任元首,有點自抬身價,而在信中邀請下屆美國總統訪港,亦不符外交禮節。論者更指出外交不屬香港高度自治範圍,不應先於國家領導人提出邀請另一國家領導來港。
其 實我認為特首這次做法值得肯定。在一國兩制下,香港有對外經貿的自主權。除內地外,美國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,亦是美國在亞洲其中一個最多商業及金融機構 活動的地方。美國政經及學術界經常稱譽香港的自由經濟(雖然佛利民後期曾撰文批評曾蔭權放棄「積極不干預」政策,亦指責香港的幼兒學券制不適用於非牟利幼 稚園的做法違反他原來建議的精神)。特首適時提醒奧巴馬或他的助手香港是美國可利用的地方,更彰顯香港有別於中國其他省市的國際地位,是一個聰明的政治動 作。

掛一漏萬

特首賀函寫得比較「行 貨」,寫手為什麼不提香港是WTO(世界貿易組織)及APEC(亞太經濟合作組織)的獨立成員,藉此吸引從未參與國際經貿工作的奧巴馬的興趣,函件亦可提 及過往不少美國總統曾來港採訪的例子。這些題外話,是想指出適當的語言在政治活動上的重要性。奧巴馬的參選過程提供不少例子,值得香港從政者學習。
首 先,要先聲奪人,就要設計一句打動人心的口號。八年前,同屬民主黨的克林頓以「這是經濟問題,蠢才」(It is the economy, stupid)令老布殊打敗伊拉克的豐功偉績一筆勾銷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列根的「你現在的日子比四年前好過嗎?」(Are you better off now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?)令競選對手無言以對。今次選舉,一字「改變」(change)直指人心,再加上「我們做得到」(Yes we can),令不分種族、性別、宗教的美國人感到自己可以有所作為,不單投奧巴馬一票,還出錢出力,令奧巴馬在選舉期間有數以百萬計的義工及不用公帑資助, 籌得歷史上最高的經費。
外國月亮不是特別圓。中國共產黨在內戰時用的口號,字字鏗鏘,是統戰的有效工具。建國時,偉大的毛主席在天安門上振 臂一呼:「中國人站起來了!」是我看黑白、陳舊的紀錄片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幕。我完全可以理解,經過百年恥辱,千萬同胞就此不怕犧牲甚至埋沒人性,至死不 悔,聽毛主席的話,最終荼毒生靈,幾乎毀滅整個中華民族。後來鄧小平撥亂反正,以一句「讓一小撮人先富起來」代替洋洋理論,為國家解除不斷共產、鬥爭的噩 夢。
但動人心弦的政治口號只是獲取人民信任的開始,歷史會記載成功或失敗的個案,有些領導人可能毌須身後便承擔後果。推行新政,令美國擺脫 大蕭條的羅斯福在上任時告訴國人:「不要懼怕,不要讓無名、非理性的恐懼感癱瘓我們轉危為機的力量。」(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— nameless, unreasoning,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)。羅斯福把口號變成現實,成為偉人。奧巴馬會否成功,還待時間考驗。
曾以「我會做好呢份工」為口號的曾特首,可以從奧巴馬 的參選口號及無數演辭中學到什麼?先提一項最實際的建議,找一名能撰寫精簡有力、打動人心的講稿寫手。早前特首在禮賓府歡迎奧運空手歸來的香港選手的發 言,被評為誇張做作。近日特首發表市民感性相對政府理性的言論,亦令大多數市民(包括不少有識之士)覺得政府是不諳民情或是不屑與市民講理。香港有一兩名 專欄作家有能力勝任做這個寫手,特首辦不妨考慮一下。
奧巴馬政治言辭的核心就是以「我們」(We)代替以往無數領導人物說的「我」(I)。 以他的當選演辭為例,除了表示個人承擔或致謝用「我」外,句子多以「我們」開始。我說過在曾特首今屆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找到四個「我有信心」。在奧巴馬的演 辭裏,他沒有說類似的話,反而以過去美國成功的故事,重複七次「我們做得到」(Yes we can)。

脫離群眾

言 辭代表講者的態度。「我們」表示謙卑、包容,不分親疏之餘,更加重視反對者的意見。奧巴馬深明現代民主之道,他把勝利歸功於選民;他承諾會聆聽人民的意 見,特別是持不同意見的人;他表示聽到不支持他的選民的聲音,強調需要他們的支持。當然,如果奧巴馬不是在超過一年的參選時間跑遍美國大城小鎮,親自接觸 數以萬計的各色人種,他的演講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感染力,令群眾歡呼、落淚。特首要求問責官員「更主動走入群眾」,可否從最高層開始,與各階層市民見面,並 定期(例如每兩個月)接受傳媒公開的提問?香港絕大多數市民務實、講理,他們的訴求值得政府細心聆聽。以雷曼事件為例,特首、財政司司長有聽過個別苦主的 申訴嗎?可以從這裏開始走入群眾嗎?
香港在未來一年的經濟會受重創,已成共識。在面對重大困難時,香港市民需要政府與他們共患難,更重要的 是給予他們信心。信心不只是來自動聽的言辭,還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中。現在市民對政府信任低落,會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,亦讓立法會議員有機可乘。奧巴馬從一 個很少人看得起的候選人變成下屆總統,除了憑個人才能外,還是因為他在受到挫折時努力不懈。特首和他的問責班子可否以奧巴馬為榜樣,以感人的言辭、謙卑的 態度、務實和體諒普通市民的行動挽回民望,重新取得市民的信任?

情理兼備

最後談談奧巴馬如何處理「理性」和「感性」的問題。今年三月,奧巴馬相交二十多年的牧師在講道時批評美國犯上種族罪行,謀殺無辜,令奧巴馬大受打擊,支持度大幅下降。許多人要求奧巴馬譴責其牧師,並與他劃清界線。
奧 巴馬譴責牧師的言論,但拒絕與他脫離關係。他親自撰寫演辭,名為「更完美的聯邦」(A more perfect union),詳細解釋美國種族矛盾的來由。他說:「我不能放棄牧師,正如我不能放棄黑人社群。我不能放棄他,正如我不能放棄我的白人祖母─一個撫養我, 為我作出無數犧牲,愛我多於世界一切事物的女子。但我的祖母曾經向我表示她害怕在街上遇上黑人,亦對我說過一些令我難堪的帶有種族歧視的說話。」全文是精 采演辭典範,相信會與馬丁路德金的「我有一個夢想」(I have a dream)留傳後世。雖然奧巴馬最終與牧師劃清界線,但他顯示一個領導人在堅持信念時,以情理並重的公開講話,說服對他懷疑的群眾。奧巴馬是另一位黑 人、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譽為「劃時代」的人物。香港從政人士不是他的級數,但能從他身上學得一成功力,也可受用無窮了。
奧巴馬說美國的真正力量不是來自強大的武器或豐厚的財富,而是恒久的理想:民主、自由、機會和永不放棄的希望。相對美國,香港有充分的自由、未能普選的民主、比以前少的機會和信心不足的希望。
未來四年,我們會有什麼改變?我們會成功克服困難嗎?我們做得到嗎?我現在只能說:我對香港市民有信心!
前特區政府問責局長、現任中文大學兼任教授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