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認為吳式太極拳創自全佑,也有人認為吳鑒泉才是創始人。無論如何,吳鑒泉是吳式太極拳,特別是南派的宗師,與北派的王茂齋並駕齊驅。
吳鑒泉(1870-1942),又名愛紳,滿族,從漢姓吳。北京大興人,全佑之子。(全佑的滿姓是吳福。)
吳鑒泉拳照(1)
他的父親全佑先跟楊露禪學習太極拳(大 架),後又拜楊露禪第二個兒子楊班候為師,學習楊式小架太極拳。全佑善於柔化,自成一格,成為太極拳高手。許禹生在《太極拳勢圖解》裏寫道:「當露禪先生 充旗營教師時,得其真傳蓋三人:萬春、淩山、全佑是也;一勁剛、一善發人、一善柔化;或謂三人各得先生之一體,有筋骨皮之分。」
吳鑒泉自幼秉承家學,喜練武功,善於騎射。在父親教導下,對太極拳苦心鑽磨,增益修訂,造詣日益精深。並在其父楊式小架拳式的基礎上逐步修改,形成鬆靜自然、架式緊湊、緩慢連綿、不縱不跳、長於柔化的吳式太極拳。
許禹生
1912年,許禹生在北京創設體育研究社,邀請楊少侯、楊澄甫和吳鑒泉先生教授太極拳。從那時起,太極拳才由門牆之內公諸於眾,造福社會。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,從那時起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,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,使拳架更加柔化,形成吳式太極拳流派。
吳鑒泉還對太極拳推手作了改進,他的吳式太極推手別具一格,要求立身中正安靜,細膩綿柔,寧靜而不妄動。他的推手不僅手法嚴密,而且招數特別多。
1912年,許禹生在北京創設體育研究社,邀請楊少侯、楊澄甫和吳鑒泉先生教授太極拳。從那時起,太極拳才由門牆之內公諸於眾,造福社會。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,從那時起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,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,使拳架更加柔化,形成吳式太極拳流派。
吳鑒泉還對太極拳推手作了改進,他的吳式太極推手別具一格,要求立身中正安靜,細膩綿柔,寧靜而不妄動。他的推手不僅手法嚴密,而且招數特別多。
吳鑒泉演練的太極拳,除了慢架子外,還有快架子。快架子是一種剛柔相濟、快慢相間的太極拳術,演練起來既輕快又柔和。
一日,吳鑒泉先生在北京朝陽門外茶館同友人吃茶。隔壁是馬販子大院,見有一匹馬被鐵鏈鎖了。問他們為什麼鎖著,馬販子說:這個馬鬧手(發 脾氣),無法上鞍。吳鑒泉先生說:「你們放開,我來給你訓練」馬販子說:「馬要跑了要你賠;你要是受傷我們不負責。」吳鑒泉先生說:「那是當然。」馬販子 將馬放開,鑒老一手抓鬃,一手用馬鞭打馬,此馬直立,亂踢亂跳,圍城跑了一周,約40餘里,滿身大汗,馬力已疲,才受降服,由此可見吳鑒泉先生的馬術是登 峰造極的。
1927年,吳鑒泉由北京遷居上海,1928年到上海授藝,他被上海精武會和國術館聘為教授。
1928-1936年,在上海市各屆武術比賽、國術國考及舊第六屆全運會國術比賽中,皆被聘為評判。
吳鑒泉拳照(2)
1933年起,他創設鑒泉太極拳社,任社長。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,從此吳式太極拳廣為傳播,他的門人遍佈海內外。鑒泉太極拳社自創設以來已有幾十年的歷史,它的分社目前已發展到香港,以及新加坡、菲律賓、加拿大、美國等地區和國家。吳氏太極拳共84式,不僅在國內,而且在美國和東南亞一帶也頗為盛行。
吳鑒泉晚年與弟子合照
1927 年吳鑒泉先生應上海精武體育會、上海市政府、國術館和上海中華公記俱樂部的聘請,來上海教授太極拳,住在中華公記俱樂部,地址在大世界頂樓。一日吳鑒泉在 屋頂花園乘涼,躺在一張籐椅上。有一服務員說:「老頭子!此地不好睡覺。」鑒老聽不懂上海話,為此沒答覆他。服務員就上前拉鑒老的手臂,鑒老借力使用太極 勁,服務員摔倒在地上。服務員說:「你打人!」立刻約來6人。吳鑒泉見來了這麼多人,便站了起來問道:「你們要幹什麼?」這些人過來就打,吳鑒泉應接來 者,一個個都倒在地上。當時有上海名人虞洽卿,正在俱樂部,聞聲出來,便問什麼事,服務員告知前因,虞說:「他是我們請來的武術老師,不用說你們6人,再 加一倍也不是他的對手。」這些服務員只好賠禮道歉後散去,此事傳開震動上海。
吳式太極拳的特點是,動作輕鬆自如,連綿不斷,鬆靜自然。吳式太極拳雖然架式小巧,但具有大架功底,開展而緊湊,在緊湊中又舒展自如。
參考資料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